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現代文閱讀(二)
現代文閱讀(二)
一、客觀題-----說明文閱讀指導
(一)、說明文的結構
1、說明文的結構有:總分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結構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2、把握結構的意義。
(二)、說明的順序
1、說明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包括發展順序)、事理順序(邏輯順序)等。
2、弄清順序的意義。
(三)、說明的方法
1、說明的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包括作解釋)、引資料、列圖表等等。
2、明白各種方法的作用。
3、有時說明文借用其他修辭手法來幫助說明,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應當緊緊圍繞說明對象,依照說明文的要求。
(四)、說明文的語言
1、說明文語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學性、準確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說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
2、分析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對說明事物特征、性質的作用,其次是說明的嚴密性、科學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動性。
(五)、解題思路和技巧
(一)明確說明對象:閱讀事物說明文,不管是整篇還是整段,都要首先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說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說明的對象是什么;閱讀事理說明文,要弄清文章說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準說明對象呢?1、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如《中國石拱橋》。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構造(內外),形態(大小、長短等),性質(硬、軟、冷、熱等),變化(動、靜、快、慢),成因(簡單、復雜),功用(廣狹、正反)等等方面。一般來說,說明文要說明的要點,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說明的重點外,還要弄清作者介紹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從哪些角度介紹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圍繞死海的特征,從三個角度進行說明:先說死海的“死”(現象特征),再說死海的“不死”(本質特征),最后又說到死海的“不死”與“死”(現狀與未來發展特征)。這樣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層一層地揭示出來了。又如《蘇州園林》一文,圍繞“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五個方面加以說明: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門窗雕鏤琢磨和顏色等。這樣從不同方面歸納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蘇州園林的特色。
(三)歸納說明方法:閱讀說明文時,邊讀邊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然后總結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進而分析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確說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點,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要點時,要重視首括句、尾結句或式語句的作用,重視給概念下定義或解說的語句的作用。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勾畫出來。概括要點時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簡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點的基礎上,用“同類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連綴起來,就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全文的說明順序了。使用什么說明順序,還要看說明的對象。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用時間順序;說明建筑物的,用空間順序;介紹高科技產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系的,用邏輯順序。
(五)整體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結構了。如是總—分式的結構還要著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則組合的,是并列,是遞進,還是包含有總分關系。遞進式結構要著重分析各層意思是怎樣逐步深入展開的,是由現象到本質,還是由個別到一般,或是從結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結構后,最好能畫出結構示意圖。說明中心就是歸納出一篇說明文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怎樣的特征,或闡釋怎樣的事理。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再歸納說明中心也就不難了。
(六)體會語言準確性:準確是說明語言的特點。分析說明文語言,就是看遣詞造句是怎樣準確說明被說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關鍵詞語的作用。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說明沙漠危害之嚴重;去掉“自然”“敵人”性質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絕對化了。當然,文字的生動性也應充分注意
二、強化訓練題
(一)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7—10題。
科學把很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對憂郁的解析而不是對開懷喜悅的理解當中。研究者們早就知道,憤怒和壓抑會讓我們生病,甚至死亡。可是.他們猜想.像樂觀、好奇和狂喜——那種想張開臂膀,為春天的甜蜜而高歌一曲的沖動——這類的感覺,不僅使人生值得留戀,而且會使壽命極大地延長。他們認為,歡笑可以驅除緊張感對人體產生的銹蝕性影響,歡樂的人比好發脾氣和喜歡訴說的人活得更長。
為什么幸福感有利于健康,人體處于狂喜狀態時,身體內部有什么事情發生了呢?近來引起科學家注意的是由腦垂體分泌出來的荷爾蒙。可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實驗僅限于嚙齒類動物,行為科學的學者們好像不太情愿去追尋一種可愛藥物在人類當中的應用。醫生們寧愿把精力集中在一些嚴肅的事情上,也就是使人們生病的一些東西上。
令人傷心的是,太多科學家都以負面的角度來看待幸福感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幸福之所以被認為有益健康,是因為它能解憂消愁。可是,哪怕最死板的研究者也都知道,真正的喜悅遠非只是壓抑的缺失;它本身就有其決定性的積極存在狀態——一種成熟的、美妙的感覺。研究者們說,他們很難理解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無法在實驗室里重現這種感情。你可以讓人發火,讓人好奇,可是很難讓實驗者產生幸福感,除非給他們一些致幻劑。
但是有種喜悅的確是可以進行實驗室分析的,那就是笑。當你歡笑的時候,你的肌肉、脖頸和肩頭都很快地收緊和放松,心率和血壓都會增加,呼吸時斷時續,更加深沉。當笑聲減下來的時候,你的血壓和脈搏都有可能會沉下來,慢下來,直到比這場歡喜開始前更為適合健康的體態。大笑還有助于抵消不適感,在一項實驗中,給一組學生看雜耍演員的錄像節目,他們要比另一組觀看插花藝術講解錄像的學生能夠忍受更高的電流強度刺激。當然,對一些“病理性大笑”,醫生們會用注射鎮定劑來停止它——這時醫生們的臉上會凝結著歡欣的微笑。
7.下面對第一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家認為,憤怒和壓抑是憂郁的兩種表現形式
B.科學家認為,為美好的春天高歌是典型的喜悅情境
C.科學家認為,喜悅可以使人留戀生命、延年益壽
D.科學家認為,緊張感是一種有益于生命的情緒
8.下面對第二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腦垂體分泌出來的荷爾蒙是喜悅狀態的生理反應
B.“一種可愛藥物”是只對嚙齒類動物才有特效的藥物
C.醫生們關注的“嚴肅的事情”是指一些能致病的事物
D.行為科學學者與醫生在研究人類喜悅上都不夠積極
9.下面對第三段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大多數科學家都能從正確的角度研究和解釋幸福感
B.研究者說不能理解幸福是因為無法讓實驗者產生幻覺
C.作者認為,“壓抑的缺失”是喜悅感產生的主要來源
D.作者認為,“積極存在狀態”是喜悅感的獨立狀態
10.下面對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笑不屬于喜悅,所以可以在實驗室里進行分析研究
B.當笑聲結束時,血壓和心率都會自動恢復原來狀態
C.忍受更高電流強度,說明人在歡笑時可以抵消不適
D.醫生們臉上“歡欣的微笑”有助于緩解病人的不適
7.D8.B9.D10.C
(二)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18—21題。
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證據不是來自天文觀測,而是來自無線電研究。
搞無線電通信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長期致力于消除各種噪聲的研究。1965年5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電話實驗室兩位科研人員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利用一架衛星通信用的喇叭形天線,來查清天空中各種原因造成的噪聲,這就要測量天空的有效噪聲溫度。無線電工程師為了使用方便,常用溫度來標志噪聲的程度。例如地面溫度為300K時,它在無線電接收系統(如天線)中會造成20-30K的噪聲,這20-30K就是度量噪聲的“噪聲溫度”。
最初,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測得天空有效噪聲溫度是6.7K,扣除大氣吸收、地面噪聲等方面的影響后,最后得到了3.5K的剩余。在此后一年測量中,無論他們如何改進儀器,仔細操作,都不能消除這個剩余的噪聲溫度。他們還發現,這個消除不掉的噪聲是各向同性的,不論他們把天線對準太空中的哪個方向,都能接收到同樣溫度的噪聲,而且一年四季都一樣。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3.5K的宇宙噪聲的呢?正當這兩位無線電工程師對此現象迷惑不解時,彭齊亞斯有一次無意中了解到,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迪克等人寫過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根據大爆炸理論預言,在大爆炸后應當留下余熱--——輻射遺跡。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在屋里生起火爐取曖,即使火爐熄滅了,屋里仍會因為火爐的余熱而溫暖一段時間。只是大爆炸產生的輻射當初處于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由于宇宙膨脹所產生的多普勒紅移效應,它的波長發生了紅移,落到了比紅外線頻率更低的微波波段上。所以,時至今日大爆炸應當留下10K溫度的余熱,它是波長為3厘米的微波輻射。
于是,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趕緊向迪克等發出邀請,請他們到貝爾實驗室訪問。在經過一系列相互訪問和深入研討后,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確信,他們所發現的這種消除不掉的微波噪聲,正是迪克的研究組根據大爆炸理論所預言并準備尋找的"輻射遺跡"。這是一種宇宙背景輻射,它們蔓延分布在整個宇宙的每個角落。他們倆的這一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并使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還因此而共享了197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8.下面有關"噪聲溫度"的含義,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噪聲溫度是用來度量噪聲的
B.有效噪聲溫度是指由于天空中各種原因造成的噪聲
C."噪聲溫度"既用來度量溫度又用來度量噪聲。20~30K的噪聲,又指20~30K溫度
D.用溫度來標志噪聲的程度為噪聲溫度
19.對"10K溫度的余熱"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溫度有10K
B.噪聲溫度有10K
C.有效噪聲溫度有10K
D.宇宙噪聲有10K
20.對"宇宙背景輻射"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來自宇宙的輻射是地球輻射的背景
B.指整個宇宙都存在的輻射
C.由于宇宙膨脹所產生的多普勒紅移效應
D.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輻射遺跡
21.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大爆炸留下了10K溫度的余熱,它是波長為3厘米的微波輻射。
B.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的這種消不掉的微波噪聲來自宇宙背景輻射。
C.由于存在宇宙背景輻射,因此可以證明宇宙曾經爆炸過。
D.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這種消不掉的微波噪聲,為迪克找到了有力證據--——輻射遺跡。
18.C19.B20.B21.A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最早登陸的植物
大約30億年前,地球上已出現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結構極為簡單,種類也很貧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到了4億多年前,由于氣候變遷,生長在水里的一些藻類,被迫接觸陸地,逐漸演化成蕨類植物,這是最早登陸地球的植物。
最早的陸地植物主要是裸蕨類。剛登陸時,它們既無根又無葉,僅是一個“莖狀物”。后來在適應陸地生活的變異中,逐漸有根、莖、葉分化的趨勢。地上部分向空中發展,進行光合作用;吸水用水的器官有了分工,促使體內維管束的發展。地下莖逐漸生出了細小狀旁枝,稱為“假根”。
后來,大陸氣候進一步干旱,裸蕨類植物衰亡了,其它機能結構更高等的蕨類植物興起,取而代之。蕨類源于裸蕨植物,但已不裸,有了真正的根和葉。裸蕨和蕨類植物,經過“前赴后繼”,終于成了陸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陸地上的環境條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條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變化很大。比如說,植物在水中生活時,用身體的整個表面吸收養料,而在陸地上就需要專門的器官,一方面從土壤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另一方面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
植物由水生到陸生,并非裸蕨一家。在裸蕨類植物“上陸”前后,有一類叫“苔蘚”的植物也“上陸”生活了。但它們始終沒有擺脫過陰濕的生活環境,嚴守著自己的老習慣,從沒向前跨進一步。直到今天,連個真正的根都未分化出來。
在泥盆紀中晚期,陸地面積繼續擴大,某些地區的氣候進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變成河湖池沼了,有的甚至干涸見底。那時上陸不久的植物又大都長在水邊,殘枝敗葉落入水中,腐爛發臭,大量地消耗著水中的氧氣。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有一些總鰭魚只好棄水登陸。在水陸變遷的新條件下,總鰭魚就在登陸、失敗,再登陸、再失敗、再登陸的反復斗爭中,逐漸建立了適應于陸上生活的形態結構,鰓呼吸變成了肺呼吸,胸、腹鰭變成了四肢,最后變成了兩棲動物。
植物的登陸。改變了以往大陸一片荒漠的景觀,使大陸逐漸披上綠裝而富有生機。不僅如此,陸生植物的出現與進化發展,完善了全球生態體系。陸生植物具有更強的生產能力,它不僅以海生藻類無法比擬的生產力制造出糖類,而且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游離氧,從而改善了大氣圈的成分比,為提高大氣中游離氧量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4億年前的植物登陸是地球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的登陸成功,便沒有今日的世界。
1.下列對植物登陸前后演化過程的描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A.水生植物——藻類登陸——蕨類植物
B.莖狀物——根、莖、葉分化——地下假根、地上莖葉
C.裸蕨類植物——蕨類植物——陸生植物
D.水藻——裸蕨類植物——蕨類植物——陸地植物
2.下列說法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4億多年前,在裸蕨類植物登陸前后,苔蘚也“上陸”了,從此為陸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B.生活環境的多樣與多變使登陸植物的身體器官有了專門化的分工。
C.最初登陸的植物大都長在水邊,殘枝敗葉落入水中,污染了魚類的生活水域,生存環境的不潔使一些總鰭魚被迫變成了兩棲動物。
D.植物的登陸,改變了大陸的色彩,豐富了大陸的景觀,擴大了大陸的面積。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氣候變遷與干旱是一些水生植物演變為陸生植物的必要條件
B.陸生植物比水生植物結構復雜,種類豐富,生命力更強。
C.陸生植物既是大氣中氧的消費者,又是氧的生產者,為提高大氣圈中氧的含量作出了重大貢獻。
D.植物登陸成功是地球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如果沒有陸生植物的出現與進化發展,全球生態系統就不可能完善。
參考答案
1.D(A項表述不全面。B項僅為“裸蕨類植物”的演化過程。C項表述不全面,“陸生”植物表述不準確)
2.B(A項“陸地生活的真正居民”錯誤,由原文第3段末和第5段末的表述,“陸地真正居民”的條件是有真正的根,而苔蘚“連個真正的根都沒長出來”,而且“始終沒有擺脫陰濕的生活環境”。C項“生存環境的不潔”錯誤,原文第6段提到說“殘枝敗葉的腐爛大量消耗了水中的氧氣”,另外上文提到“大海變成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干涸見底”,這些“惡劣的環境”,共同構成了兩棲動物產生的原因。D項最后一句無中生有)
3.B(“生命力更強”表述錯誤,最后一段說“有更強的生產能力”)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英國劍橋大學的查爾斯·古達特說,人類是在地球的最后兩次冰河期之間開始褪毛的。在地球氣溫全面上升之后,人類祖先就向北遷徙,同時為了兩性喜好的選擇,開始失去了覆蓋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來之后,人類只好再度南遷。然而借以阻擋太陽灼曬的毛的失去,卻使他們面監著新的生存難題。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漸演化出至少四種膚色的人種。因此,查爾斯認為,地球上所有人種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熱帶烈日灼曬之苦的高緯度地區進化而來的。在南遷之后,因環境的不同,才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膚色。
然而另外兩種較為普遍的起源說,與他的理論卻大相徑庭。一種認為,人類是分別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來的;另一種認為,人類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遷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類褪毛的原因,他們則認為無非是為了能在熱帶的烈日下涼快一些。目前科學界所公認的一種說法是,人類生活在熱帶時,毛皮不利流汗散熱,這就需要大面積光滑無毛的皮膚。因此人類的毛大約是200萬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時逐漸褪盡的。
1、關于人類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種觀點,對他們的相關關系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①查爾斯·古達特的看法②“另外兩種較普遍”的看法③目前科學界公認的說法
A.①②③的說法相同
B.②③說法基本相同,①與②③的說法不同
C.①②③的說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說法完全相同,①與②③的說法基本相同
2、對第三自然段的“他的理論”中的“理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起源的理論
B.人類褪毛的理論
C.人類起源理論中的人類褪毛的理論
D.人類褪毛理論中的人類起源理論
3、查爾斯·古達特認為:人類的祖先是“高緯度地區進化而來的”。不能作他這看法的依據的一項是
A.人類祖先在兩次冰河期間北遷。
B.人類祖先北遷后褪毛。
C.兩性喜好的選擇也導致了人類祖先的褪毛。
D.人類再度南遷后膚色發生了變化。
4、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查爾斯·古達特認為,人類出現不同膚色,是在不同生活環境中阻擋太陽的灼曬而產生的結果。
B.另外兩種較普遍的起源說與查爾斯·古達特的理論大相徑庭的分歧點在于:人類不同的人種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學界公認的說法所認為的人類褪毛時所處的環境與查爾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學界所公認的說法與其他人類起源理論有所不同。
參考答案
1、B(褪毛的原因有關移居的說法“另外兩種普遍的看法”不涉及:A、13涉及“移居”的說法,2不涉及)
2、A(B是論據,C不是第一段“他的理論”所談的問題,D項的人類理源理論與人類褪毛理論關系倒置)
3、C項談的是“失去覆蓋在身上的毛”的原因,不是進化問題。
4、A(B不是“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問題,而是起源地點不同,C項應是不一致的)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當科學家們使用計算機來試圖預測復雜的趨勢和事件時,他們通常應用一類需要長串的隨機數的復雜計算。設計這種用來預測復雜趨勢和事件的數字模型越來越依賴于一種稱為蒙特卡羅模擬的統計手段,而這種模擬進一步又要取決于可靠的無窮盡的隨機數目來源。
蒙特卡羅模擬因摩洛哥著名的賭場而得名。它能夠幫助人們從數學上表述物理、化學、工程、經濟學以及環境動力學中一些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數學家們稱這種表述為“模式”,而當一種模式足夠精確時,他能產生與實際操作中對同一條件相同的反應。但蒙特卡羅模擬有一個危險的缺陷:如果必須輸入一個模式中的隨機數并不像設想的那樣是隨機數,而卻構成一些微妙的非隨機模式,那么整個的模擬(及其預測結果)都可能是錯的。
最近,由美國左治亞大學的費倫博格博士作出的一分報告證明了最普遍用以產生隨機數串的計算機程序中有5個在用于一個簡單的模擬磁性晶體中原子行為的數學模型時出現錯誤。科學家們發現,出現這些錯誤的根源在于這5個程序產生的數串其實并不隨機,它們實際上隱藏了一些相互關系和樣式,這一點只是在這種微小的非隨機性歪曲了晶體模型的已知特性時才表露出來。貝爾實驗室的里德博士告誡人們記住偉大的諾伊曼的忠告:“任何人如果相信計算機能夠產生出真正的隨機的數序組都是瘋子。”
1、對“蒙特卡羅模擬”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蒙特卡羅模擬是一種統計手段,可靠的、無窮盡的隨機數是其實現的基礎。
B.蒙特卡羅模擬是一種統計手段,對復雜趨勢和事件的預測是其運算的基礎。
C.蒙特卡羅模擬是一種計算機程序,它是可靠的、無窮盡的隨機數的決定因素。
D.蒙特卡羅模擬是一種計算機程序,它決定著可靠的、無窮盡的隨機數目的來源。
2、“蒙特卡羅模擬”存在危險性的根源是()
A.計算機所產生的模式的精確度有偏差。
B.計算機所產生的反應與實際操作不符。
C.程序所產生的數串并不是隨機數。
D.程序所產生的數學模型是錯誤的。
3、費倫博格博士的報告證明了()
A.有5個用來處理隨機數的計算機程序出現錯誤。
B.有5個用來處理數學模型的隨機程序出現錯誤。
C.有5個計算機程序所產生的隨機數串出現錯誤。
D.有5個計算機程序所產生的數學模型出現錯誤。
4、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如果輸入的是同一條件的模式,科學家就能夠通過蒙特卡羅模擬產生與實際操作完全相同反應。
B.如果輸入蒙特卡羅模擬中的隨機數不是隨機數,那么整個的模擬及其預測結果都必然是錯誤的。
C.費倫博格博士指出,計算機程序出現錯誤的根源在于它所產生的隨機數串其實并非真正的隨機。
D.蒙特卡羅模擬的作用是幫助人們運用計算機,通過數學模式對復雜的趨勢和復雜事件進行預測。
【答案和注釋】
1、A(蒙特卡羅模擬是統計手段,不是計算機程序,CD有誤,“對復雜趨勢和事件的預測是目的”,不是“運算基礎”B有誤)
2、C(A、B、D談的明顯不是“根源”)
3、A(B的“隨機程序”應為“計算機程序”,CD應為計算機程序出現錯誤,不是隨機數串,不是數學模型)
4、D(A項的“科學家”應為“模式”;B項原文“都可能是錯誤的”不是“必然”。C項的“它”應為“5個程序”)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918yyt.com/sdcrgkfxzlgqdyw/3254.html